光伏监控就是将光伏电站的逆变器、汇流箱、辐照仪、气象仪、电表等设备通过数据线连接起来,用光伏电站数据采集器进行这些设备的数据采集,并通过GPRS、以太网、WIFI等方式上传到网络服务器或本地电脑,使用户可以在互联网或本地电脑上查看有关数据,方便电站管理人员和用户对光伏电站的运行数据查看和管理。
可以让人们进行集群监测和管理,无需到现场逐台设备查看状况,更加有助于进行数据汇总、生成曲线、数据分析,网络监控更加便于人们进行远程管理,大量节约人力成本。
光伏电站一般建设在屋顶或者偏僻的地区,现场查看不是很方便,而且发电的数量直接和经济效益挂钩,因此光伏监控有利于人们及时有效地发现并处理问题。特别是网络远程监控,能够最终靠手机、邮件等方式通知管理者,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通过远程查看数据来判断问题的原因。
光伏电站的监控系统从一开始的PC机现场监控到现在的网络远程监控,已发展了近5年的时间。
最初的PC机监控系统安装必须配套一台工控机(因为工作环境较差且长时间开机,普通电脑的寿命很难保证)来实现监控,费用较高。现在,国内外有一些专业企业研发出了光伏第三方远程监控系统,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有德国的Solar-Log、中国的TAOKE,这两家企业均在2010年初推出了光伏的远程监控系统和数据服务模式,用户只需购买并安装通用型光伏数据采集器即可进行电站的远程管理和维护。光伏数据采集器通过GPRS、WIFI、以太网等多种方式实现数据传输,在TAOKE推出的绿色电力网平台上,逆变器厂家也能够最终靠这一平台对自己品牌的逆变器进行全球管理。
相信随市场的发展和不断深入,我们国内从事光伏电站监控的企业也会慢慢的多。
太阳能光伏发电慢慢的变成了全球最火热的一个行业了,中国的光伏电池板厂家的生产计划都已经排到了2011年下半年,光伏逆变器也属于稀缺资源,欧洲很多光伏电站由于买不到关键设备而被迫停工。
在光伏行业异常红火的背后,中国企业是否形成了完善的产业体系,光伏产业链的所有环节是否都有中国的身影呢?回答是否定的。
在国内很多企业都还在学习如何设计光伏并网电站、如何进行系统调试的时候,国外已经悄然开始了光伏售后体系的建立,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光伏电站如何管理上实现了突破。从最初的电站巡检到后期的光伏局域网监控,再到2007年开始推广的光伏网络监控系统设立,这使得国外光伏电站的管理实现了真正的远程管理。
第一阶段的光伏网络监控系统是采用的现场设立服务器形式,这种监控是点对点的方式实现互联网监控,需要用户记住每一个电站服务器的网络地址,并设立用户名和密码。此方式的缺点在于监控成本较高,并且管理较为麻烦。
第二阶段的光伏网络监控系统是采用的网络服务器转发的C/S访问模式,这种方式避免了现场设立电站服务器,也可对多个电站同时进行管理。但其缺点也很明显,需要一定时间的等待才能查看数据,并且客户端需要不断升级来进行功能提升。同时客户端的设置也会较为繁琐,在数据传输方式上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第三阶段的光伏网络监控系统发展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监控管理平台形式,用户完全通过B/S结构进行访问,提供给习惯于进行web访问的用户更多的便利性,也不再有电站监控数量和采集形式的限制。完全实现了互联网的互联互通精神。
光伏网络监控管理系统的发展,不但解决了光伏电站的售后管理问题,也让人们对于光伏发电的认识快速地进行了提高,认识到光伏发电的特点。同时对于光伏产品的创新和技术的进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光伏网络监控管理系统经历了两年多的发展后,中国的企业也开始在这方面崭露头角。TAOKE从2009年底开始了光伏网络监控管理平台的研制,从硬件研发到软件开发,经历了3年多的艰苦研究和实践,绿色电力网 开创了中国物联网领域的先河,也填补了国内光伏监控行业B/S架构这一技术的空白。 截止2012年10月,绿色电力网 光伏云系统总计监控光伏电站装机容量120多MW,成为全世界“光伏云”系统世界前三位。
TAOKE的光伏监控从采集器硬件到监控系统软件全都实现了国产化,并且在达到国外同等技术的同时,大幅度降低了光伏数据采集器的硬件成本。特别是TK系列光伏数据采集器自行设计的简易操作系统,不光是成为了光伏行业数据采集设备的精品,更是为整个物联网行业开创了一种新的设计模式。
相信随着国内分布式发电行业的推广,以及光伏应用的进一步深入,如TAOKE等应用研发型企业不断努力,必将提升中国光伏企业在全球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在最新发布的全球光伏监控系统报告中,GTM Research预计2012年全球光伏监控系统市场将达到23GW。
监控技术是保证光伏电站正常运营的关键技术之一。不过由于监控系统占项目初始投资比重较小,人们对这一部分市场长期缺乏重视该。参与监控系统市场的包括逆变器制造商、独立监控系统提供商、项目开发商,他们共同整合管理电站运营所需要的软硬件产品。据预测,2016年,光伏监控系统市场规模将达到50GW,这预示着巨大的商机,而目前欧洲公司在该市场中处于领头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