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浩德:平板PC二合一为计算终端新趋势
日期:2024-01-09 19:25:13   来源:独立终端类

  】2013年4月10日,英特尔全球PC业务的负责人、全球高级副总裁施浩德接受了媒体采访,以下是采访中的具体内容。

  主持人:很谢谢大家来参加这一次专访,施浩德大家已经很熟悉了,是我们全球PC业务的负责人,全球高级副总裁,今天早上他也是给大家做了第一场演讲。接下来会请施浩德来总结一下他今天上午发言的要点,马上进入问答流程。

  第一点,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计算市场,无论是讲个人电脑、平板还是手机,增长都是非常迅速的。我记得在去年北京的IDF上,我曾经宣布过,英特尔在笔记本将加入触控的功能,在今天英特尔有60款这样的产品问世。它的价格的范围,从超极本1000美元,到699美元的版本,到599美元具有触控功能的版本。我们大家都认为,在手机当中要置入的下一项很重要的功能是语音控制,在中国我们在这方面已经启动了合作,和Nuance的合作,现在宣布是一个早期的宣布,但是在年底的时候,您可通过语音控制,通过手机在百度上进行搜索,去进行社交网络发微博,也可以制定你的购物清单。

  我们创造一种新的计算终端的类别,就是可变形式和可插拔的设备。就是说,原来我们有两个极端,一个是平板,平板主要是用于娱乐的。另外一端就是我们的笔记本电脑,大多数都用在工作,创造内容的。现在我们大家都认为,其实中间可以存在一种类别,就是形成一个“二合一”。以后,大家用不着带两个设备、平板和笔记本电脑,而是在同一个设备当中实现两种功能,既能带来平板所给你的娱乐功能,同时,也能带来PC机所给你的写报告进行很多内容创作的功能,可以有一个完整的平台,这一系列的产品将会非常宽泛。

  我们将会在可变形和可插拔这样的产品系列当中,推出大量新的产品,他们采用酷睿的处理器,在超极本推进过程中,英特尔已经将耗电功耗从35瓦降到17瓦。刚刚提到的变形和插拔“平板电脑二合一”的产品,将电耗从17瓦降到7瓦,原来不能放入英特尔的酷睿芯片,现在可以放入完整的英特尔的酷睿芯片,而且以非常轻薄的形式出现,并且包括给女士设计的粉色的“平板、笔记本二合一”的产品。

  英特尔推出第四代酷睿处理器,现在已经向OEM发货,而且第二季度产品生产发货已经在做。在图形处理性能方面,又实现了一次翻倍,中国是最多采取分离式的内存卡的一个国家,所以,我们会去将图形处理的能力扩展进入我们的CPU,实现三个层次的不同的性能,GT2是良好水平,GT3是更高的水平,然后现在能轻松实现片上内存,实现一个更高级别第三级的水平,可以超越80%的单独的卡片所能带来的一种图形显示的功能。

  在问答之前,我想先和你们谈一下,因为你们可能和最终的消费者接触的比较多。我们说,现在正在创造全新的计算体验,第一就是说,触控功能的界面实现了。第二就是语音的控制实现。第三就是实现手持对于笔记本的控制。比如说,我们在进行电子游戏的时候,同时实现三维空间3D的效果。第四就是WiDi无线显示的功能,我们现在正在和合作伙伴进行这方面的努力,可以使得我们的计算机屏幕上面的内容无线连接到电视上,无论玩游戏、看照片、看电影,都能够最终靠电视来显示。我们正在和TCL进行合作,他们将在新款电视机中,内置英特尔的功能。北京歌华飞视业务,他们在自身的机顶盒上内置我们的WiDi,这样使得我们原本已经较为广泛的合作网络里,又加上很多中国合作者。

  最后我想强调一下,中国不仅仅像我刚才所讲的是一个全世界最大的计算市场,同时,中国有整套计算机技术生态系统正在建立起来,在深圳在整个中国,在技术、在软件开发方面,中国所能提供的各种东西,对于英特尔来讲都是很重要的,尤其谈到触控、显示、传感器等等,中国提供很多零部件为我们所采用,还有软件开发的能力也是我们所看重的。因此在中国,不单单是在为中国,也是在为全世界输送着笔记本电脑、PC、平板等等。所以说,北京的IDF对于英特尔来讲,是逐渐重要了,因为中国不单单是一个大的计算市场,而且也是一个具有完整的计算ECO国家。

  凤凰科技:您说在零售市场有60%的市场带有触控,我不了解这一个理解是不是对,此前有一个传言第三代标准规范里面把触控屏作为标准规范是有这么一回事吗?

  施浩德:是这样,对于第四代英特尔酷睿处理器所支撑的超极本来讲,触控是标准配制。现在超极本具有触控功能卖的最便宜是599美元,在美国销售也有非超极本,但是也有触控功能,最便宜有399美元。我想2013年以后,那些先进的OEM厂商,他们设计大多数是会有触控,而不是非触控的产品。可能不一定都是这样,但是,比较先进的OEM都有这样的规划。自从北京IDF上面,宣布在我们超极本上纳入了触控功能,才过了一年时间。

  施浩德:我想现在因为是处于财务报告一个静默期,所以,我们不能够展示一些销售数据。但是,我可以说的是,英特尔凌动处理器和酷睿处理器支持25款有触控功能的平板。我们不仅仅支持Windows8的系统,还支持Android的系统,在Android系统性能方面,我们能说是市场的佼佼者。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我们有所落后的原因,是因为,Windows8能够说是微软公司的软件平台所推出第一款具有触控功能的系统。在Windows8系统出来以后,立刻看到销售飙升。

  不论是笔记本电脑,还是平板电脑,还是可变形的电脑,就系统上来讲,我们说不仅仅支持Windows8系统,也和本地的很多地方的系统来进行支持。我们很多款设计既支持Windows8,也支持Android系统。而且依据市场调研,超过80%的平板用户,都有计划去更新他现在使用的笔记本电脑。也就是说,在今天的中国,已经有8500万台式机或者是笔记本使用时间超过四年了。这些人是完全可以去进行一个替换的。我想,在你们购买第二个平板或者是第二部笔记本的时候,完全是可以将平板和笔记本的各自优点,进行良好的结合,去购买一个可变形的、可插拔式的这样一个产品。能够最好的去利用二者的优势。

  科技资讯网:第一个问题是感知计算,其实更多需要软件上的一些配合,在这个里边,英特尔是怎么发挥这个价值?第二个问题就是根据Q1一些报告,Windows8市场占有率只有2.6%,这个数据只是比当年的Vista好一些,这个英特尔怎么推动二合一的触控产品?

  施浩德:感知计算,我们可以说英特尔有我们的软件开发套件SDK,现在已经有7600个下载,在你来创建一个新的游戏的时候,你完全可以采取语音、触控或者是手势的方式来做你的游戏。所以说,这是我们SDK给开发者提供一个产品。

  英特尔现在正在进行一个100万美元大奖的比赛,就是谁能够开发出来最好的感知计算的游戏,这是一个向中国开放的,所以,中国的开发者完全可以参与并且获得融资。就Windows8系统来讲,我们不止支持Windows8系统,还支持Chrome,因为现在对Android的兴趣在提高,软件这层我们认为,我们能够提供支撑软件最好的架构,对于Chrome来讲,像宏基有一个非常好的增长。Windows8是一个新的系统,它的用户界面发生一些变化,所以,需要一些时间来建立这个学习曲线,但是,一般的调查是说60天以后,用户就会熟悉并且越来越喜欢Windows8的系统,所以,时间推移渐渐这个问题会得到改善。

  关于Windows8经过调研发现,如果Windows8系统加上触控功能,用户反馈是更为满意的,所以,微软在这方面努力,在一些渠道进行尝试。比如说,我昨天到北京的零售店去看了一下,现在在店里面每台机子上面有标识说是有触控功能,这样消费者很容易判断这台机子是不是有触控功能,所以,无论是微软,还是英特尔,都在大力推广触控的功能,因为消费者喜欢触控功能。

  计算机世界:随着凌动的使用,未来有没有可能将凌动的产品引入到这个超极本里面?

  施浩德:关于超极本目前是酷睿i3、i5、i7这样的使用,我们今天说到的新的产品计划当中有Bay-Trail M和T,我们宣布就是将是一个新的架构,虽然没有具体说明是哪一个品牌,但是强调的是22纳米、四核,会应用在桌面机,还有手提笔记本电脑,它的推出时间是2013年,大概美国圣诞节左右,中国第四季度接近年底的时候。

  关于超极本英特尔推出超极本的概念,并不是去将所谓原来的笔记本去重新打上一个标签。不是这样的,我们说超极本,我们保持在599美元起这样一个价位上,不断推出更好的功能,更为轻薄,具有TOUCH触控,语音控制,还有WiDi这样的功能,还有二合一,就是平板和笔记本合二为一,这个价格在599美元以上。在599美元以下不叫超极本,仍然能够有很多的特性,比如说很轻薄,也是一体的,但是,它的安全性不能和超极本相比,或者说响应时间速度没有那么快,没有SSD之类的,总之来讲,这个是高性价比的这样一种产品类别。它不具有超极本完全的功能,因为超极本有高度响应性,快速反应,非常安全,长续航时间,非常轻薄,最漂亮的外观设计与形式的要求。所以,如果你愿意去在这些要素上面做某些的妥协的话,你就可以用更低的成本,来生产出来一个非超极本很好的产品。

  中国计算机报:现在在个人计算市场,英特尔原有的市场份额被一些很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侵蚀,英特尔在个人计算这个领域,其实你们现在面临的竞争环境在变化,您是怎么看的?包括这样一个变化对于英特尔构建生态圈的影响有多大?

  施浩德:在传统的PC市场上、处理器这个市场上,无论说是笔记本电脑,还是其他PC产品,在过去这一年,英特尔对于AMD来说,我们的市场份额是提升的,在所有核心组合上面我们份额都在提升。在平板和笔记本这样一个类别当中,由于我们看到这个市场上存在着更新的推迟,还有一些相互蚕食的情况,就是用平板代替笔记本来使用的情况,我们不断追踪消费者的使用方式,我们发现,很多人使用平板不仅仅用它消费一些娱乐节目,而且也希望用它创造一些内容。但是,大家都知道,现在的平板去创造内容是比较困难的,就像你们在平板上也没有键盘,你写文章是非常难的,所以,很多人宁愿不在这上面进行创作。在整个生态系统方面,英特尔是参与计算,只要有计算的地方我们就参与,所有地方变得更为智能,一切围绕计算。所以,我们现在理念就是合二为一,有一些用户原来购买10英寸平板,现在更愿意买11.6寸可插拔二合一的产品,因为从中可以得到二者的最佳,既是一个最好的笔记本电脑,又是一个非常好的平板,能够给你十小时电池续航能力,拥有酷睿、而不只是凌动这样一个芯片的表现,而且拥有键盘。当你需要娱乐的时候,可以随时变成一个平板电脑随时来消费。所以,我们看到一种融合的趋势,我们是非常重视参与平板市场的,所以,我们相信,这方面我们市场份额会在未来得到提升。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全新的品类,并不是传统的PC,也不是一个平板电脑,而是一个合二为一的新类别,可能对于我们消费者来讲,这个新的词汇就是可变形、可插拔,他们接受起来还是需要一段时间,但是,我们真正强调它是合二为一,既是一个平板,又是一个PC,是合二为一的。

  微电脑世界:关于二合一的产品,实际上,这样产品可以细分为两类,一类更接近与超极本处理系统是位于键盘下方,另一类是接近于纯粹平板电脑,它算是平板电脑加了一个键盘底座,底座有电池,这是两类。前一类作为笔记本电脑是比较好的,作为平板比较差一些。第二类产品作为平板是很不错的,但是像笔记本那样工作体验是稍微差一些,您认为这两类产品哪一类是更好的发展方向,各自的前景怎么样?

  施浩德: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想,因为这样的产品有不同的设计,第一可变形式的,在这种可变形式的产品当中,键盘永远是在这个产品上不会拆下来;还有一种是可插拔式,键盘可以分开的。无论是可变形,还是可插拔,都可以做成超极本,也可以做成非超极本。键盘可变形式适合于想要一个笔记本电脑的人,笔记本电脑放在第一位,主流应该是13.3英寸和14寸之间,像联想 Yoga产品是二合一,完全可以竖立起来,所以,主流的屏幕尺寸是13.3。平板为主的用户会去选择可插拔式的,它的主流屏幕是11.6英寸,我个人认为,如果说,未来的平板电脑发展方向应该是像7到8寸这个更小的方向,而10寸平板电脑选购者,未来更偏爱11.6寸可插拔的产品,因为,10寸和11.6寸之间差别不大。所以,你会看到消费者的使用迁移。究竟这两种哪一种在未来成为主流呢?这个很难判断,而且变形和插拔的方式有很多种不同的,我也给大家演示了。有滑动、有变形、有双面显示,还有联想、戴尔、宏基都有不同的形式,可插拔是可以分开的,但是,这取决于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这个英特尔无法预测,各个OEM厂商也无法判断。这意味着,终端厂商需要面对多种不同的设计。在日本,大家喜欢滑动式的;在中国,是屏幕折叠360的;插拔的释放在美国比较流行。这个英特尔没有做选择,这个需要OEM厂商选择。这也是IA架构的魅力所在,英特尔可以提供任何解决方案,但是由消费者在最终市场上选择。

  主持人:关于刚刚说的这个问题,大家还有没有其他要问的?底座是计算单元,或者是屏幕是计算单元,还有其他问题吗?

  施浩德:我刚才回答很长了,但是这个采访对我来讲,就是让大家充分理解,英特尔怎么解读可变形、可插拔这样一个概念。我们非常非常重视这个新的品类,所以,我们创建7瓦功耗这样一种新的品类。之前我在主题演讲的时候,给大家看的参考设计,有如下的特征:有十小时电池续航,如果连上键盘13个小时;有完全酷睿的性能;重量是低于3镑;变成平板之后厚度是1厘米,就是10毫米等。

  21世纪经济报道:刚才谈到融合,一个是内容方面,在各个计算终端上展示内容是一样的,这个趋势已经看到了。另外一个就是端的融合,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的融合,你们变形插拔的电脑就是端的融合,这个趋势还没有发生,我不知道英特尔做的预测是基于什么样的一个调查结果?

  施浩德:我想说关于变形和插拔,我们进行了全球的市场调查与研究,包括中国、美国、日本和德国等,进行了1000个用户调查,所得到的反馈是大家非常想要二合一的产品,英特尔希望在行业内创造新一个品类。事实上,变形和旋转式变形在推出迅驰的时候就已经有类似的产品形态了,但是,当时市场销量不是很大,所以,也没有什么影响。因为,支持触控的系统不是很好,但是现在有ATOM还有Windows8可以很好进行触控,还有和莱宝等一些厂商合作,使我们触控成本大大下降,这样消费者没有必要非得选择是一个平板或一个PC,通过“二合一”,他可以两个都要了。

  日本尼康宣布全新ArF浸没式光刻机:精度小于2.1纳米、价格实惠公道30%

  苏妈给力!AMD Zen 6首曝光:采用带宽更高的2.5D互连技术 性能更强

  AYANEO将推出首款搭载锐龙7 8840U掌机:翻盖设计、致敬任天堂

  进入论坛

  华硕(ASUS) 售后专用—Win10-OEM 恢复系统安装教程+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