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总量 10年内超美国
日期:2023-12-27 18:01:07   来源:云开官网ios版

  学过货币政策的话,就知道准备金率,准备金率实际在西方国家很普遍,但是在中国利率用得比较少,所以最后期待的办法是准备金率,这个是很重要的。

  第二,中国宏观调控的政策是多样化的,去年我们还在做十年宏观调控历史,就发现中国的宏观调控工具、措施、手段,比我们标准教科书里写的多。

  多到什么地步?我们曾经列了一个表,可以列出20种、30种宏观调控办法,包括刚才讲的货币、财政、投资、控制信贷等,也包括直接限制价格。

  还有就是地根,过去有银根,现在我有地根,用地来调控。总之它(政府)有多种多样的调控方法。

  银监会在刺激经济的时候就一定要银行放贷,到什么地步呢?最重要的就是搭桥贷款,啥意思?说白了就没有资本也可以借钱。

  那个时候银监会鼓励银行借钱,如果借不出钱去,你可能执行宏观调控政策的能力就不行,但是一旦经济过热了,又开始反过来说。

  另外,因为贷款跟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有关,中国地方政府有极大的限制,怎么办?要搞基本建设,借钱贷款。

  中国的某些城市差不多就像一个大的国家,它确实要自己的财源,它需要有一些基础设施的投资,所以融资是很重要的。

  在目前这个环境下,我们前门没打开,甚至不让你进,那么我们就有旁门,甚至后门,所以中国哪一块是好的,哪一块是需要调整的,这都是很需要研究的问题。

  这一轮调控特别有意思的是房价调控,一直到2009年还是鼓励房产,到2009年4月份才减少房地产投资,这个在学术界和媒体引起了广泛争论,这种调控的办法在整个世界很少。

  2008年的时候刺激房地产,出台了好多政策,一直到2009年5月份,都是一个积极的判断,为什么,因为2009年一季度数据出来,大概决策层有一些顾问觉得还不行,还要加大力度,所以5月份又加大力度。

  房产调控这个弯子转得太急了。在中国的政策语言中,房价调控的强度是属于一般性的,但是它接着第二招,就把房地产首付利率提高到10% ,严格按照风险利率,这个就是比较实在的。

  后来一看房地产还是没控制住,就开始使用第三招——资格调控,就是到了最后,就不给你房贷了。这是最高级别的,最后发现还是不管用。

  今年1月份,直接从数量上开始控制,啥意思?就是有钱也不能买房子。突然就说不能买了。我觉得这还是压力太大。

  学人口的会很熟悉,传统社会,人口的变化是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到了转型期间,是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最后是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

  按照这样一种变化规律,就可以推导出来转型期间的状况,会导致人口的增长,会先高后低,相应的,劳动力也会出现先高后低,而最早出现高峰的时候是1997年。

  人口数量的变化,也可以表述为人口劳动力的变化,表现为每一个劳动力抚养的小孩和老年人数字,也就是它先低后高。

  从这个角度讲,为什么中国也有一定可能会经历呢?看中国人口数据,现在也就是我们正处在人口最为年轻化的时期。

  讲人口劳动力的时候,它就是假定人口年龄、消费年龄,但是现在说来说去就是人口年轻化。

  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工资的变化,人口退出的年龄本身是有一定弹性的,但是到底是在61岁还是63岁?

  你看欧盟欧债危机,很重要的就是把退休年龄从60岁改到62岁,或者干脆改到64岁,现在人的生活条件好了,80岁老太太还跳街舞呢。

  在劳动力的定义中,劳动力和人口分布是紧密关联的。退休年龄不一定非要到64岁,也要看人口的数据。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转移情况,但是都是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这个是个规律没问题,这个发展规律就像恩格尔系数那么可靠。

  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实际上提供了一个经济稳步的增长很重要(的要素),转移的过程就是一个提升积累的过程,所以我们大家可以从某种角度来考虑它,可以研究它。

  我们去年做了一个报告,我们正真看到4个省7个县是这样的情况:现在村里基本没35岁以下的小伙子。该出去的都出去了,出去干什么了就不知道了,所以农民工的高潮到来了,农民工的比例增加了。

  中国劳动力的转移,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节奏,这种变动阶段性的特点背后有一系列道理。

  要研究制约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供给面的条件、需求面的条件,很重要的是政策面的一些变化,有的限制,有的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宽裕。有的县鼓励农民出去打工,有的地方政策不让你出去。

  最不确定的就是政策,政策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我们这个报告里的数据也不敢说严谨。

  中国的人均GDP在30年前,相当于美国的1%,8年前相当于美国的3% ,现在相当于美国的10%。

  这意味着中国后发优势还有非常长的路要走。落差越大,潜在的通过引进技术带来的进步速度也越快,这个进程还会持续。

  另外,我们也做了研究,大家都说农民工工资不变,我们找了几百条数据,主要是1979年以后的,1979年之前早期的数据少一些。

  从这个数据分析来看,农民工工资确实这几年增长比较快一点,名义工资从1979年到2009年这30年间的上涨的速度为9.3%。

  你要说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慢慢地减少,最终枯竭),说工资不变,这太简单了,就是把中国历史变化包含的一些信息忽视了,没有探讨。

  好,这里讲的是长短期的变化,我觉得中国的发展下一步还是靠机制的转型,短期的宏观政策也会进行一些调节。

  我们说土地制度有三个圈,中间的一个圈通过农业转为非农。为农民建立一个完整的市场,保障农民的权利,这样的做法使土地政策有延续性。

  (以前)你让别人到农村定居(别人不愿意),现在你让农民放弃土地,农民反而不愿意。

  我们去调查,发现很多农民不愿意去城里定居,因为要农民放弃土地,把农村的土地交给集体,这凭什么?这个其实有一定的道理。

  就业形势发生实质性改善,劳动市场上用工需求总量相对饱满,甚至间歇式出现“民工荒”和“用工荒”现象。

  这一现象从客观上要求就业方针从主攻就业数量扩张,向兼顾数量增长和质量提升目标转变。主动适度调减经济提高速度与劳动市场客观转变和就业方针调整相适应。

  现在中国政府有很多钱,财政收入每年增长30%,这其中有很大一块通过分配,又转移出去了。

  在宏观经济上,大家都说中国的储蓄率高,其中一个重要的缘由是政策,就是政府不应该筹建,政府投资,如果按照定义就是储蓄,政府大量的投资变成了储蓄。

  最后就是利率、汇率。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开放国民经济的条件,你不可能没一个比较灵活的汇率和利率支持,这两个东西就是两个最基本的相对价格,一个是用外部的相对价格,一个是你资金的相对价格。

  利率、汇率实际上就是宏观经济的心率,心率没有调节好,别的东西不容易上演的。短期用一用可以,但是长期来讲,长治久安就很难。

  最后我想说,如果能做到改革推进,我相信是在十八大以后,比如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国的改革往往都在三中全会。

  去年年初我到美国去做了一次交流,当时做报告分析了中国2003到2010年的经济发展趋势。

  在2003到2010年这8年间,用美元衡量GDP的总量,每年(进行)赶超,比美国快15.4个百分点,那这个是怎么来的,第一个,中国的实际增长比它高,高将近9到10个百分点,第二个,中国的经济整个的通胀比它高,又高了几个百分点,这个很有意思。

  中国20世纪80年代时的实际增长比它高,但是这个高就导致了中国对外竞争力的削弱。

  2010年中国GDP为40.12万亿元,按汇率折5.88万亿美元。2010年美国GDP为14.6亿美元。中国为美国的约四成,美国是中国的2.52倍。

  考虑中国2003年以来的增长包含增长偏快和失衡因素,未来较长时期年均追赶速度或许会低于过去8年的15.4%。假定未来十年经济追赶速度是11%,中国经济总量也会在十年前后赶上美国,也就是在2021年,中国的GDP总量就会超过美国。

  去年中国人口约13.4亿,人均美元收入接近美国的十分之一。2021年中国人口有望增长到14亿上下,人均收入约为1.2万-1.4万美元。

  2009年中国人均GDP为3714美元,在世界各国人均收入排行榜中位列100名上下,同年人均1.3万美元国家大约排名在40上下。

  如十年后总量规模超过美国,中国人均收入指标有望从目前中低收入提升为中高收入水平国家,不过届时仍不到美国预测人均收入的30%。

  我就说这个可能是一个偏高的数据,因为通胀,中国的增长今后也会缓慢,如果把这个数(比美国快15.4个百分点)砍掉4.4个百分点,把它变成11,但是11的话中国仍然是那样。

  两年前,有关方面在纽约交易所做报告时提到,中国的经济表现并不差。这几年的报告中,我也分析了一下美国的经济,也不可能会出现崩溃。

  中国的经济总量会大幅度的提升,但即便到当时,中国人均收入可能与美国人均收入的比值仍然是1:4,相当于美国的40%,但是总量达到了。

  这个东西我认为很重要,没什么值得特别骄傲的,但是还是很重要的,没有像欧债那样,一旦到最后还不起钱了。但是中国没有这样,它是一个完全统一的。

  那么中国经济如何更加顺利地发展呢, 从短期宏观政策看,应针对形势演变并在货币政策稳健基础上,灵活实施宏观调控。

  通过资本深化和动员资源入市来应对吸收回笼货币。当目前紧缩政策随着宏观形势进一步演变需要调整时,首先采用放松准入限制、放松数量管制措施。

  现在中国面临的问题还是改革,中国国内的改革,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想明白自己到底要什么。想明白国内改革其实就是回答你到底要什么,解决国内的这样的一个问题定位,才能解决中国在国外国际上怎么出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它的原创性以及文中叙述文字和内容信息没有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一切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己检查相关内容。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