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神的解释(1):执行控制论
日期:2023-11-23 21:28:49   来源:云开官网ios版

  执行控制(executive control,也叫执行功能,认知控制)涉及人类认知的方方面面。最粗略地说,执行控制指的是完成目标导向的行为的能力,这些行为不同于那些习惯性的、自动化的行为;执行控制涉及引导注意力、工作记忆和认知的灵活性等。实际上,它关乎人类认知的方方面面,从知觉到行动、从推理到决策,都有执行控制的参与。

  心理学家们认为执行控制在走神/心智游移这一现象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但究竟扮演的是什么角色,他们莫衷一是。

  关于执行控制和走神之间的关系的问题,有两种重要的理论,一种是执行控制理论,一种是控制失效理论。本文将简略介绍走神的执行控制理论。

  原始版本的执行控制理论最初由Smallwood和Schooler (S&S)在他们2006年的重要论文不休之心(the restless mind)中提出。我们大家可以通过以下三个要素把握执行控制理论的基本思路:a.执行控制; b. 当前关切理论; c. 元觉知缺乏假设。后文将围绕这三个要素介绍执行控制理论的基本内容。

  S&S将执行控制理论的根本观点表达如下:“走神的情景中,执行控制从基本的任务中偏离到对个人目标的加工上去了”,并且,走神“反应了控制工艺流程被个人相关的目标自动激活”。

  根据他们的说法,(a)执行控制对走神主要有两个构成性的贡献。第一个是协调走神相关的信息:走神需要执行控制来协调构成走神内容的信息,并将它们保持在觉知中。第二个是知觉解耦:执行控制抑制感官输入的深度加工,将注意力转移到自我生成的思想上,从而创造出保护内部思想序列免受外部知觉需求干扰的条件。在这个意义上,走神的主体与她的知觉性外部环境脱钩,从而超越此时此地,与她的内部心灵状态耦合。

  然而,这种关于走神和执行控制之间关系的构想引发了一个悖论:执行控制通常涉及 对目标的有意图的追求,但走神常常并没明确的意图。执行控制理论家诉诸(b)Eric Klinger的当前关切理论和(c)元觉知缺乏假设来解决这一个悖论。根据当前关切理论,人们总是致力于实现多个目标,而所谓的当前关切指的是那些被设立和追求、但尚未被实现或放弃的目标。也就是那些还没完成但又被持续保留的目标。当前关切会使人们对与他们所关切对象相关的环境线索(来自内部和外部环境)高度敏感。对执行控制理论很重要的是,当前关切是无意识的心理或大脑状态。它们是由认知系统维持的无意识的目标,它们的存在不依赖于明确清晰的、有意识的意图。因此,由于对关切有关信息的高度敏感,与主要任务目标无关的当前关切目标可以被这些相关信息自动激活以回应环境中的线索。

  然而,即使当前关切的激活是自动的,为什么人们常常不能注意到现在被激活的意识目标,为什么不能注意到他们已走神了?根据S&S,意识和元觉知之间有关键的区别(c)。人们往往对自己有意识的心理内容缺乏元觉知。因此,人类能在想到自己当前的目标和走神的心理内容的同时,缺乏对当前激活的目标不同于手头任务的目标的意识,也缺乏对当前的心理健康状态是走神的明确意识。这种意识涉及到元觉知。

  因此,根据执行控制理论,我们大家可以从执行控制的角度来分析思维游移,具体如下: 在执行主要任务的过程中,由于认知系统对与当前关切有关的线索高度敏感,当前关切被内部或外部环境线索自动激活,成为新的目标;然后,执行控制将认知系统与外部、感知环境脱钩,并协调构有关信息构成走神状态的内容并将它们保持在觉知中;在走神状态中,主体意识到走神的内容,但对走神状态本身缺乏元意识,不能认识到当前激活的目标与主要任务不相关,也不能认识到当前的心理健康状态是走神。

  在这个意义上,执行控制(具有协调信息和知觉解耦的功能)可以在没明确意图的情况下被环境线索激活以处理当前关切,进行知觉解耦,因此导致和引导走神。由此,走神需要执行控制但又不涉及明确意图的悖论就得到了解决。

  (后来Smallwood又对该理论进行了一个补充,走神的状态是全局可用的状态,全局可用性是需要占用认知或控制资源的,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走神需要控制资源。但是全局可用的资源和原本的执行控制资源能不能算作一个东西是很可疑的。)

  如果这一理论是对的,那么当执行控制资源剩余较少时 (比如,当前任务要求比较高;工作记忆能力较弱等)走神应当减少,因为走神也消耗执行控制资源;反之,走神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