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以后,我国已确定进入全面内控管理的新时代,加强内部控制对我国科学事业单位在市场化条件下的稳定健康发展,促进我国科研实力的提升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诠释了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涵义和业务管控领域,将内控与风险相结合,举例分析了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在内控业务层面上的风险、形成原因及可能会引起的后果,并提出了管控措施。最后,就新形势下如何提升科学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水平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对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和管理上的水准、减少财务风险、充分的发挥内部控制在科学事业单位中的作用起到重要作用。
财政部在2012年公布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中指出:“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单位的内部控制对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国有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着重要意义,这也是内部控制的目标。
内部控制重点监督适用有六大管理业务领域,其中与财务部门直接相关的领域最重要的包含预算业务管理和收支业务管理。财务风险也存在于预算业务管理和收支业务管理领域之中。科学事业单位是从事科技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大多数科学事业单位是政府利用国有资产设立的,以财政经费为主要资金渠道。很多科学事业单位认为所从事的工作是一种社会公益性服务,因而缺乏风险意识,对内部控制设计和实施没有主观能动性,没办法发挥财务内部控制和监督的作用。因此,如何将风险防控与内部控制相结合,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与风险防控体系,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成为科学事业单位的迫切需求。
财务部门的职能是负责科研、行政经费的预算和决算,对经费的日常收支做核算和管理,参与单位内部经管,实行会计监督,定时进行财务综合分析,并提出财务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在进行预算业务管理与收支业务管理时会产生一定的风险,下文对这些风险进行举例分析,并具体说明怎么来控制风险。
第一,预算编审与批复方面,预算编制不科学可能导致业务活动与财力支持脱节。科学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时应当掌握科学的方法与程序,保证预算编制及时、项目细化、内容完整、数据准确。
首先,单位编制预算人员应当及时学习预算编制有关政策,全面、正确掌握相关规定。结合本单位真实的情况制定建立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调整等管理制度,要按照预算年度的工作任务和财力状况因素精准编制,减少差异,确保预算编制质量。
其次,单位理应当完善建立内部预算编制部门或岗位的沟通协调机制、预算管理决策机制,与单位的其他职能部门和课题组协同完成预算管理目标和任务。制定工作规划,按照节点提前统计上年度及本年度的预算执行情况,确保预算编制部门及时取得和有效运用与预算编制相关的信息,根据工作规划细化预算编制,依规定进行预算各项目的讨论,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第二,预算执行方面的数据和信息是财务分析报告重要内容之一,如果单位未按照批复的预算安排各项收支,可能会受到上级单位的惩罚。财务部门应按照时点对单位的总体运行经费和项目专项经费的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做分析,为单位领导指导预算管理工作提供财务数据支撑。
首先,针对预算执行差、受到惩罚问题,财务部门要把其列为财务管理的重点工作之一,按照上级单位部署,在保证财政资金安全和遵守经费管理规章制度的前提下,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积极推进实现预算执行率和结转结余目标。
其次,财务部门应该定期或应课题组要求,向课题组通报财政资金项目预算执行情况,建立预算执行分析机制,加大财务数据的分析深度,提高财务信息发布频率,以利于预算执行的推进。将预算执行缓慢、预算执行不均衡和结存资金较大的项目作为预算管理工作重点,召开预算执行分析会议,与相关职能部门和研究部及时沟通,研究解决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提高预算执行的有效性。
第三,事业收入方面,由于没有明确的制度或者未深刻理解新政府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造成收入未及时入账或收入金额不实,甚至导致私设“小金库”情况发生。科学事业单位应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收款、会计核算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财务人员应当及时学习并贯彻落实最新会计政策,确保核算遵守会计相关制度。
首先,按照各职能部门职责将收入进行归口管理,由财务部门统一进行会计核算,严禁设立账外账。收入的总体和分解目标按年度纳入单位内部年度经费收支预算,职能部门依据部门职责予以落实,实现收入目标。
其次,业务部门应当在涉及收入的合同协议签订后,及时将合同等有关材料提交科技部门,并且按照工作进度及来款情况到财务部门开具发票或者收据作为账务处理依据,确保各项收入应收尽收,及时入账。财务部门应当定期检查收入金额是否与发票金额或合同约定相符;对应收未收项目应当查明情况,明确责任主体,落实催收责任。
第四,事业支出方面,由于支出申请与资金支付未按规定进行审批,或单位违反不相容岗位分离的设置原则审批报销、财务审核单据不严格等造成支出监管不力风险,甚至会出现侵吞公共财产和浪费资源现象。科学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借款报销管理制度,明确支出审批权限及报销流程,按照规定办理支出事项。通过完善单位财务内控制度,保障财务资金使用效果,进而防范科学事业单位的支出风险。
首先,加强支出审批控制。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审批制度,设置合理的内部审批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单位应当按照支出业务的类型确定财务内部审批的范围及金额,并明确财务审批流程。审批人应当在授权范围内审批,不得越权审批。明确内部审批、审核、支付、核算和归档等支出各关键岗位的职责权限,根据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设置原则,杜绝两个相互制约的岗位由一人兼职。
其次,制定符合单位实际的借款报销管理规定。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加强支付控制,明确报销业务流程,按照规定办理资金支付手续。强化财政资金支出管理力度,不随意扩大支出范围。根据报销科目类别全面系统梳理业务,重点考虑流程中的风险点,勾画业务流程图,形成风险矩阵文档,设置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再次,加强支出审核控制。支出凭证应当是能够反映支出明细内容的原始单据,超出标准规定的支出事项应由经办人出具说明并进行审批,确保与经济业务事项相符。财务审核人员应全面审核各类单据,重点审核单据来源是否合法,内容是否真实、完整,使用是否准确,审核报销事项是否符合预算,审批手续是否齐全,并根据政府会计准则进行核算入账,归档原始凭证。
科学事业单位要完善和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树立“制度树”概念,按照制度的级次做好划分,建立规范有效的制度体系,将内部控制方面的制度贯穿于单位的所有经济活动之中。
单位还应当设置合理的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不相容岗位应相互分离,岗位之间应有效制约和监督。单位的各个职能部门分别属于内控业务层面的不同领域的控制主体,应该加强协同,确保单位每项工作的开展和实施都经过了有效内控流程,增强工作的流程性、规范性和科学性,避免工作的随意性。
制度建设要与时俱进,一方面要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积极引进先进的内部控制手段;同时也要适应我国国情,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最新的文件要求。通过制度建设,最终实现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信息化。
期望通过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顶层设计提升科学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水平,为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建立提供必要的基础,体现科学事业单位治理的现代化,提升服务效能。
科学事业单位应当全面分析本单位主要业务流程,制定详细的业务流程并形成标准的流程图,分析资产采购、“三公”经费等关键领域风险点的内部控制措施并形成风险防控文档。循序渐进地将内部控制及流程与单位内部现行的ARP系统、OA系统等结合,形成一个科学系统的信息化平台。通过信息系统将内控制度流程化,嵌入信息系统之中,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等工作,及时准确传递信息,实现内控的程序化和常态化,改变目前人工及线下操作多的局面,以内控实施促进单位的管控效率,提升管理效果。
单位应该建立内部控制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组织协调、全面推进内部控制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制定全面推进内部控制建设的实施方案,并制定符合单位实际条件的内控工作实施步骤。单位的领导应高度重视内控工作,一把手应亲自督促、检查内部控制建设工作的开展。领导班子其他成员应根据职责分工,推动主管工作领域的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与有效实施。只有领导大力支持内控工作,各职能部门才能有效沟通、顺利衔接。科学细化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分工,明确牵头部门,提高内控管理意识,明确工作目标、原则和任务。部门负责人对主管业务领域的内控制度建设负总责,部门岗位人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全员参与。发挥单位内部的监督力量,有效保证内控制度的有力执行。
总之,内部控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任务。科学事业单位要对本单位内部控制方面的现状和面临的风险做多元化的分析,要重视内部控制与风险防控的联系,以财务风险为导向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工作机制,完善内部控制的制度建设,实现对财务风险的管理和防范。要实现内部控制建设的常态化,通过良好的内控规范单位的行为,提升我国科学事业单位的管理上的水准,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及我国的科研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