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工创新团队突破国产DSP处理器多核分区微内核操作系统关键技术
日期:2024-03-19 19:10:34   来源:控制执行类

  中国日报北京10月16日电(记者 赵磊)当前,我国的航天事业发展进入到新时代,要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必须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落实新发展理念,发扬自力更生优良传统,以坚定的政治担当和使命责任,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航天强国之路。

  在砥砺前行、矢志创新的航天人中,有这样一支由7名队员组成的精干小团队,成立仅仅两年有余,主要承担新一代飞行器操作系统研发工作。经过许多个日夜的刻苦钻研,这支团队圆满完成了微内核操作系统的关键技术攻关工作,在数字信号处理(DSP)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用实实在在的成绩诠释了中国航天人的精神。他们就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四院十七所微内核操作系统创新攻关团队。

  坚持自主创新,是中国航天事业创新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航天事业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从始至终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

  嵌入式操作系统技术虽然已经很成熟,但在DSP处理器上应用相对较少。对于长期从事DSP软件开发的人来说,使用操作系统,将意味着传统的设计架构和运行方案被颠覆,必须重新设计原型,编程复杂度大幅度提升,且运行可靠性也有待验证。所以,在刚立项的时候,有人提出质疑:“你们没有技术基础,也比国内同类行业起步晚,而且几十年都不使用操作系统也控制得很好,为什么还要做这些?”

  “因为未来有需要,无论有多难,我们都要奋力推进。”队长张学军坚定地回答,“我们承担了控制管理系统最核心的软件研制任务,其中操作系统是基础,研究操作系统有关技术,对于提升控制系统软件的把控能力十分重要。”

  自2018年以来,张学军和小组成员魏鑫结合应用需求,多次对市场进行调研,对于操作系统的每项关键技术均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反复对比成熟的嵌入式操作系统,钻研内核状态。经过几个月对新一代产品需求的深入分析,张魏二人提出了某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研制目标,制定了“从无到有、从有到新、从新到优”的“三步走”技术方案:第一步,解决基本的操作系统内核功能,具备“从无到有”的能力;第二步,对比领域产品,提出并攻克安全性等级更高的多核分区和权能访问控制技术,实现“从有到新”的转变;第三步,开展系统级性能验证试验和形式化验证,推动系统“从新到优”的飞跃。

  “所有航天工作者都应该具备的素质,一是投入,二是责任心,努力是必备的,要有责任心才能够坚持到底。”科研不分男女,但投入其中最重要,因为“当你全身心投入工作的时候,你会发现,每一步进步,哪怕是失败都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小组成员王晓林是这样理解的,也是这样做的。

  为了把新研的架构吃透,在并行开展多个项目任务的同时,她始终在“逼”自己奔跑。记得有一次已经晚上十点多钟,操作系统调试遇到了一点麻烦,王晓林在完成项目试验后,简单和家里交代了几句,就立刻投入到问题排查中。当问题顺利解决时,天已擦亮,她轻轻揉了揉酸疼的脖颈,继续开始了下一项测试。经过连续数日的不懈努力,终于把基于操作系统的多任务并行控制架构测试稳定。那一段时间,她每天晚上都是十一点以后回家,家人早已睡下了,只能在第二天清早和女儿进行短暂的交流。“其实,闺女很懂事,我不在家,她也能自己写作业、做手工,一点儿都不用操心。”王晓林笑笑说道。

  目前,该团队已初步完成国产DSP处理器的多核分区微内核操作系统的研制工作,关键技术已全部突破,任务调度等关键性能指标均满足系统要求,在安全性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大幅度的提高了系统软件总体能力。

  两年时间里,已经不记得遇到多少个问题,大家从不气馁,反复论证,有时候争得面红耳赤,然后再自我否定,再重整斗志从头开始。面对攻关路上的一个个瓶颈,大家从不服输,无论在微内核操作系统方案论证阶段还是在系统验证过程中,会议室、试验室都留下了他们孜孜不倦、坚持不懈的身影。面对棘手的突发问题,他们通宵作战,从分解目标到明确对策,从集智攻关到开拓创新,队员们紧密协作,确保了攻关的顺利进行。到今天,望向他们每个人,虽然头上的白发怎么都藏不住,但是他们坚毅的眼神和迸发出的激情,都在告诉我们,这一路走来,是多么的艰辛和义无反顾。

  据介绍,后续,这个团队将继续以“把十七所建设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控制与信息技术创新型企业”为己任,坚持自主创新,继续努力推进控制管理系统软件研制水平的新提升,把核心软件技术和关键产品的控制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

  【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医院挂号、景区购票、开办企业……让外国人在北京畅享便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