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带上网技术简史
日期:2024-06-10 04:44:04   来源:媒体公告

  在如今这一个数字时代,宽带慢慢的变成了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的生活必需品。假如没有它,我们会坐立难安、心绪不宁。

  那么,你知道宽带背后的技术原理吗?从最早期的 56k“猫”拨号,到现在的千兆城市、千兆家庭,我们的宽带技术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变革?

  那还是 20 多年前,小枣君还在上大学的时候。为了上网,我需要买一块调制解调器卡(Modem,俗称“猫”),插在电脑上。然后把宿舍仅有的一根电话线,插在“猫”上,设置完毕,才能开始拨号。

  拨号上网的网速有多少呢?5KB/s……(号称是 56K 拨号,实际速率是 45Kbps。线KB / s……)

  是的,你没看错,就是这么慢。当初我们整个宿舍就靠这“涓涓细流”,连到学校系统上选课。当时的心情,请大家自行体会...

  而且,拨号上网的费用还特别贵,和打电话一样,按照分钟计费(大约 3 毛一分钟)。速度本来就慢,眼看着钱哗哗流走,能把你急死。

  最早的网吧,也是拨号上网。后来,部分网吧开始升级。在这些网吧的门口,往往会写几个大字 ——“ISDN 专线,高速冲浪”。

  ISDN,就是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综合业务数字网)。它仍然是基于已有的电话网络(PSTN,公共交换电话网)发展起来的技术,能轻松实现语音、数据和视频等多种信号在同一条线路上进行传输。

  ISDN 的成本比较高,网速也没快多少。当时中国电信提供的是窄带 ISDN 标准,速率只有 128Kbps,比拨号快 2 倍多一点。

  几年后,情况终于发生了变化。电信师傅带了一个设备上门,说只要用了这个设备,网速就能“飞升”。

  打听了一下才知道,这个设备,叫 ADSL 猫(Modem)。电话线插在 ADSL 猫上,然后用网线连接 ADSL 猫和电脑,就可以拨号上网。

  采用 ADSL 之后,网络速率确实得到了明显提升,从 56Kbps 一下子变成了1Mbps。到后面,又变成了2Mbps。

  这个速率提升,带来了巨大的体验改善 —— 访问网页什么的,都很流畅。聊天发 QQ,就更快了。下载软件、电影和电视剧,也变得可行(以前 56K 根本不敢想)。

  作为通信工程专业大学生,小枣君当时并不知道,ADSL 的全名叫 Asymmetric Digital Subscriber Line(非对称数字用户线路),属于 DSL 技术的一种。DSL 技术,是美国贝尔通信研究所于 1989 年发明的。

  ADSL 技术刚刚出现的时候,我很好奇:同样是一根电话线,又不是网线双绞线,怎么速度突然就上来了呢?

  原来,早期(56K)的时候,我们只占用了铜线KHz 以下的部分),并没有完全发挥它的全部潜力。

  而 ADSL 技术,采用频分复用的方式,把普通电话线分为电话、上行和下行三个相对独立的通道,既避免了干扰,又提升了速率。

  注:具体来说,ADSL 采用 DMT(离散多音频)技术,将原来电线KHz 的子频带。其中,4KHz 以下频段仍用于传送 POTS(传统电线KHz 的频段用来传送上行信号,138KHz 到 1.1MHZ 的频段用来传送下行信号。

  相比原始方式,ADSL 不仅速率大幅度的提高,价格也一下子就下降。上网时,不再需要“争分夺秒”。而且,上网和打电话也不再冲突了,可以同时进行。

  再后来,又有了 VDSL、VDSL2 等一系列技术。这些技术,通常被统称为 xDSL 技术。

  直到现在,国外有些地方仍然在使用 xDSL 技术。基于 VDSL2 演进出来的G.Fast,最高理论速度竟然能够达到1Gbps。

  前面我们说到,国内有的网吧使用了 ISDN 技术。其实,这个 ISDN 技术的生命周期也比较短,还没怎么搞,ADSL 技术就发展起来了。

  当时,有的网吧升级了 ADSL,也有的换了别的专线,例如 DDN(Digital Data Network,数字数据网)什么的,那是后话。

  ADSL 带来了网络体验的明显改善。当我们沉浸在这个改善之中时,有一种新的、更牛掰的技术,来到了我们的面前。

  上世纪 60 年代,英籍华裔科学家高锟发表了一篇论文,提出光纤(光导纤维)用于数据通信的理论依照。不久后,美国康宁公司真的拉出了世界上第一根衰耗满足规定的要求的光纤,从此将这个神奇的发明推到了世人面前。

  70-80 年代,光纤技术发展很快。通信厂商们除了将光纤用于骨干网络之外,也开始研究,将光纤用于接入网络,取代铜缆。

  光纤接入网是一个典型的 P2MP(点到多点)架构。其实说白了,就是树型结构,不断分光,实现面向大量用户的光连接。

  早期的光通信技术比较弱(PDH / SDH 阶段),光纤传输信号衰减大。所以,搞的都是有源光网络(Active Optical Network,AON),需要引入外部能源(电源)对光进行加强(中继),设备更复杂,成本更高。

  后来,技术逐渐成熟了一些,光可以传得更远了,开始有了无源光网络(Passive OpticalNetwork,PON)。

  无源光网络,分为 OLT、ODN、ONT / ONU。OLT(光线路终端)是局侧设备,ONT / ONU(光网络单元 / 终端)是用户侧设备(例如光猫)。

  ODN 是光分配网(Optical Distribution Network),能够理解为 PON 的躯干。PON 的无源,主要是指的这个部分无源,会大幅度降低建设和维护成本。

  PON 的早期阶段(80 年代末),厂商们推出的基本是窄带 PON 技术。这种技术速率很低,不超过 2Mbps。而且,因为厂商们各自为战,所以始终没形成统一的规范和标准。

  1995 年,包括 BELLSOUTH、BT、France Telecom 在内的 7 家网络运营商共同发起成立了全业务接入网联盟(FSAN),希望能提出一种统一的光接入网设备标准。

  不久之后,1997 年,根据 FSAN 的建议,ITU-T(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分局)推出了 APON 技术体系,也就是 G.983.1 标准。

  APON,就是 ATM PON。ATM 可不是自动取款机,它是异步传输模式(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的缩写。ATM 的本质,就是一种传输协议。老一辈通信人肯定对 ATM 很熟悉,它曾经是 IP 协议的竞争对手,一度非常流行。

  到了 2001 年,FSAN 和 ITU-T 对 APON 规范进行了升级修订,顺便改了个名,叫做 BPON(Broadband PON,宽带无源光网络)。之所以改名,主要是他们不希望 APON 被人误解为只能提供 ATM 业务。

  为了逐步提升 PON 的速率标准,2002 年,FSAN 启动了一项新的工作,对 1Gbps 以上的 PON 网络进行标准化。

  就在 FSAN 和 ITU-T 干得热火朝天的同时,另一家标准化组织也没闲着,也开始捣鼓 PON 技术。它就是同样大名鼎鼎的 IEEE(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

  IEEE 在 1998 年发布了吉比特(Gigabit)以太网标准之后,就寻思着搞一个基于以太网的 PON 标准。

  2000 年,IEEE 成立了 EFM 工作组,真正开始启动相关标准化工作。EFM 工作组的全名很有趣,叫做第一英里以太网工作组(Ethernet for the First Mile),归属于制定以太网标准的 IEEE 802.3 组。

  后来,跟着时间推移,ATM 在与 IP 的竞争中逐渐失势没落。APON(BPON)也因为成本、效率等原因被运营商们抛弃,退出了历史舞台。所以,APON(BPON)我就不多介绍了,大家也不有必要了解太多。

  反正大家记住,当时的行业主流,就是 EPON 和 GPON。它们是不同标准组织推出的不同技术体系。两者之间并没有升级演进或替代的关系,能算得上是平行发展。

  两者具体的技术区别,网上资料很多,你们可以另行研究。总之,EPON 和 GPON 各有优劣。简单来说,GPON 带宽更大,带的用户更多,效率更加高,但实现起来也更复杂,所以成本也更高。

  从国内的市场占有率来看,EPON 当时在中国电信被普遍采用,而 GPON 更受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的欢迎。在海外,除了日本以及少部分国家使用 EPON 之外,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是用的 GPON。

  大家如果有印象的线 年左右,电信师傅开始上门更换设备,不会再使用电话线上网了。取而代之的,是接进弱电箱的一根网线。

  那时候,Wi-Fi 无线路由器也逐渐慢慢的出现,网线可以接到无线路由器上,让更多的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上网。

  2008 年左右出现智能机后,手机也能够最终靠 Wi-Fi 上网。我们的互联网接入能力有了又一次飞跃。配合那时候慢慢的出现的 3G / 4G,繁荣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正式开启了。

  刚才说的接进弱电箱的网线,其实基本上属于 FTTB(光纤到大楼)或 FTTC(光纤到路边)技术。以 FTTB 为例,来自运营商的光纤接到大楼弱电机房的 ONU,然后转换成 LAN,接到用户家中。

  2008 年国内电信运营商第三轮重组结束后,中国移动收了中国铁通,也开始以铁通的底子为基础,大力进军家庭宽带市场。后来,联通也加入了战局。这直接引发后来家庭宽带激烈的市场之间的竞争,宽带费用开始大幅下降。

  我们有了光猫,光纤插在光猫(ONT)上,网络独享,速度变得更快,而且更稳定。

  很显然,随时代的发展,这个速率不足以满足家庭和企业用户的需求。于是,PON 开始向 10Gbps 级别的演进。

  在该标准中,10G EPON 分为 2 个类型:一是非对称方式,即下行速率为 10Gbps,上行速率为 1Gbps;另一个是对称方式,即上下行速率均为 10Gbps。

  最开始的时候,XG-PON 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非对称方式 XG-PON1,下行速率为 10Gbps,上行速率为 2.5Gbps;另一种是对称方式 XG-PON2,上下行速率均为 10Gbps。

  后来,2013 年左右,因为 XG-PON2 这个对称方案难以实现,所以被建议取消。XG-PON1 直接改名成为 XG-PON。

  再后来,2015 年,对称方案又重启,采用了新名字,叫做 XGS-PON(S 代表 symmetric,对称)。

  XG (S)-PON 和 10G-EPON,都是 10Gbps 级别。在用户侧,实现的速率是 1Gbps,也就是千兆。国内很多地方这些年拼命宣传的千兆城市、千兆家庭,主要是基于这两个技术。

  大家应该也注意到了,从 2018 年开始,我们家里的宽带,逐渐从 100M 到 200M、500M、1000M。电信师傅三天两头联系你,上门“免费”换设备。运营商也经常搞活动, 199 元、299 元的套餐,升级家里的宽带。

  但实际上,大部分用户可能会感觉到,从 100M 开始,升级所谓的宽带网络套餐,其实并没什么体验上的差异。

  这其实并不奇怪,100-200M 的带宽,对我们玩游戏、追剧、看高清视频,真的已经够用了。除非共同生活的亲属较多,或者是发烧友,否则,对高网速并没有刚性需求。

  相比之下,Wi-Fi 的质量体验,反而是一个瓶颈。常常会出现家里 100M 宽带的情况下,手机仍然“转圈圈”的现象。

  基于这一点,运营商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全屋千兆”,也就是 FTTR,光纤入房间。把光纤拉到每一个房间,然后通过 Wi-Fi,实现体验改善。

  小枣君个人觉得,对于大户型和高端用户,FTTR 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对于大部分家庭来说,FTTR 似乎有一点“超前”。

  FTTR 也分为 FTTR-H 和 FTTR-B。前者面向家庭,后者面向企业(商场、园区、医院、学校等)场景。从这个方面来看的话,市场倒是非常广阔的。

  那么,我们的宽带技术是不是已经到顶了?接下来,我们还会有更厉害的技术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鲜枣课堂 (ID:xzclasscom),作者:小枣君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加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NTT、DOCOMO、NEC 联手富士通,日本实现亚太赫兹频段的超高速传输

  避免“后期降速”情况,美 ISP 运营商今起需详细提供宽带网速及费率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