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P下分值偏差、无法入组?原因多是这4点
日期:2024-06-10 04:38:56   来源:荣誉资质

  基于错误的数据反馈进行院内决策,对于医院的长期发展将是“致命”的,无法判断医院的优势病种,从而没有办法进行院内资源正确、合理的分配与整合。

  与DRG分组由粗到细不同,DIP分组模式由细到粗,通过对数据中疾病诊断与治疗方式来进行穷举和聚类形成分组,简易高效,易于让医院接受;病种分值计算以历史费用为基础做调整,具有防范过度医疗和医疗不足优势。理想的DIP分值,可以合理匹配并反应实际医疗资源消耗,是医保部门按照病种分值进行支付的基础。

  但也因其基于历史数据聚类产生的病种目录,具有其局限性,或存在不能入组或者病种分值偏差现象,如保守治疗分值比手术治疗分值高、诊断和手术编码没问题却不能入组等。不仅直接影响医院医保结算收益,还会导致数据准确率低,DIP目录库更新迭代遇到阻碍,亦影响医院学科均衡发展、技术创新。

  DIP分组是根据历史的真实数据测算而来,真实的数据虽真实但不一定准确,由于基础数据薄弱,地方DIP目录库存在不符合主要诊断选择原则或者编码原则的病种组合,即使书写正确的主要诊断与主要手术操作,任旧存在无法入组或分值偏差现象。

  主要诊断选择错误或主要诊断未按照ICD分类规则导致,例如选择大帽子诊断、“**术后”、“**病史”作为主要诊断,未使用合并编码、未遵守强烈优先分类规则或诊断过于笼统存在很明显的分类轴心等,导致病案无法准确进入DIP组,易致分值偏差;

  如选择鼻窦良性肿瘤D14.000x001+内镜下鼻内病损射频消融术21.3109,在综合病种中没有这样的搭配,这样就进入了DIP空白病组,无法结算,导致分值偏差产生;

  无论是核心病种还是综合病种,DIP是根据诊断编码的亚目聚类分组,亚目的些许不同就会导致入组以及分值的差异。相同的主诊断,因为多一个操作则进入病种不同,获得的分值也不同。

  辅助目录的作用是辅助病种目录对病种进行细分,是对与主目录权重值出现偏差的纠正措施 ,对分值进行正向系数加成或负向系数加成。因此疾病的不确定性,患者的个体差异,医生行为的差异等都会影响病种分值。

  生成医保结算清单的过程中,需进行临床编码、医保版编码之间的映射,如出现医保灰码(00码)或将没办法识别,将导致没办法入组,影响病种分值。

  DIP病种是否准确入组、关系到医院的医保结算总分值,多频率的无法入组或者分值偏差,将导致医保支付标准降低,医院没有办法获得正确的医保获得。

  对患者的病案数据来进行不适当的编码,选择入组分值更高的疾病诊断作为主要诊断,视为低码高编行为,将可能会造成医保违规。如长期的编码调高行为,还将导致医保部门获得入组数据错误,进而,DIP组分值倒挂现象无法纠正。

  基于错误的数据反馈进行院内决策,对于医院的长期发展将是“致命”的,无法判断医院的优势病种,从而没有办法进行院内资源正确、合理的分配与整合。

  基于大数据的医保改革深化的背景之下,如何在保证医疗服务的品质的同时有效控制医疗成本,着实是一个难题。对于医疗机构而言,纠正病种分值偏差、提高编码质量、提升入组率是强化改革的重要源头,其实现信息化管理特别的重要。DIP医保支付运营监管系统立足于院内,致力于提升院内数据质量、提高病案入组率、辅助控费方案的落地,全面助力医院应对医保付费方式改革。

  精准预测分组,高度模拟实际付费,智能辅助入组推荐,风险预警,辅助医院风险管控。

  可设置各病组分值、风险等级、平均费用支付标准等标杆数据,详细展示费用明细,组内标杆测算比较。

  自定义ICD-10、手术编码字典管理修改,支持诊断编码及手术编码向医保编码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