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数据的分析与应用
日期:2023-12-19 03:53:35   来源:新闻动态

  统计是劳动保障监察工作中一项基础性工作,对改进执法方式,提高执法能力,加强队伍建设都有重要意义。那么应如何做好劳动保障监察统计工作呢?

  劳动保障监察统计目前可分为三个类别:一是常规基础统计,包括劳动保障监察案件情况、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效果情况、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建设情况的统计;二是专项检查统计,包括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用人单位遵守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险专项检查等的统计;三是临时性统计,即根据阶段性工作需要或不同主题实施的统计,如对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建立情况的统计等。

  常规基础统计能清楚、全面、客观地揭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工作情况、劳动用工违法状况、劳动保障监察机构队伍建设状况。专项检查统计可以实际测评专项检查开展效果,以及所针对的检查主题的守法状况、违法查处状况。临时性统计能够完全满足不同临时的、或单项或组合内容的统计需要,发挥辅助工作的作用。

  目前,劳动保障监察统计需要从以下三方面来完善:一是逐步的提升统计的准确度。关键是要统一不同机构、人员对统计指标的理解和操作,确保客观统计;二是统计数据的分析利用。统计数据能客观揭示劳动用工守法的现状,反映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支撑,能为工作改进和立法完善提供参考;三是提升统计的效率。最优模式是执法行为在信息系统中实时记录,各类统计(临时性指标组合统计例外)在统计时点即时完成,将传统手工纸质报表统计的差错率降至最小、效率提至最高。

  取得统计数据后的关键是数据分析,在现有劳动保障监察统计数据分析中,应注重实用性、趋势性和关联拓展。

  实用性是指数据分析应在掌握全貌的前提下,结合区域或时期劳动用工特点,对重点数据指标做多元化的分析,由此对当期统计数据所代表的区域劳动用工违法状况和监察执法工作给出判断,以支持后期执法调整。以常规基础统计为例,应重点分析案件分类和行业分类,可按降序看本区域高发多发违法案件类型及其对应行业,并依此调整监察重点、力量配置和执法方式;同时,应关注立案数、结案数、撤销立案数之间的比较分析,能得出依法行政的状况。

  趋势性是指在数据分析中不能只看当期数据本身,而应通过对重点指标的纵向比较看发展的新趋势,并由此分析研判工作改善路径。

  劳动保障监察统计除了业内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外,还应注重关联数据的收集和比较,核心数据包括劳动用工主体数量、就业年龄段人口、就业人数、国内生产总值等,以分析判断执法和维权需求与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能力之间的匹配程度,以及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程度和支持效果。

  一是辅助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改善。当统计数据已清晰揭示了区域劳动违法现状和特点,应该结合放管服改革和创新监督管理方式要求来不断调整执法重点、执法方式,把相对有限的人力、物力放到最需要的执法领域,有的放矢、精准发力。

  二是辅助执法能力建设。通过对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人员状况的统计,以及对劳动用工主体和劳动就业人数等关联数据的分析,可以科学预估执法需求,分析执法能力与依法行政、文明执法要求的匹配程度和改进路径。不仅有助于看清执法能力建设中自身该建什么,还能分析如何建。

  三是辅助立法修法。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是对劳动立法和现实守法状况之间的不断弥合,统计数据中的违法状况指标可以客观反映劳动用工主体的守法程度、劳动者权益的受侵害程度,由此能够看出法律对劳动关系的调整效果与立法初衷的差距,为下一步的立法和修法提供现实依据。(云南省人社厅劳动保障监察局 张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