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尤其是在制定和落实《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的过程中,国家明白准确地提出了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的要求,全面启动了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建设的工作,出台了一系列重要举措,鼓励和支持一大批试验性、示范性的探索尝试,取得了突出的建设成效。其中,自2007年以来,教育部依托北京师范大学成立的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通过组织全国相关领域的专业力量,围绕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进行了大量工作,为在全国正式开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奠定了坚实基础。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监测中心通过整合国内外相关领域的资源和力量,建立了1000余名包括多个学科领域的知名专家和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专业队伍,全面参与到监测所有的环节,为监测工作的科学性、专业性、权威性提供了保障。其中,既有王梓坤、林群、张恭庆、韦钰、张泽等院士,也有各学科、领域的资深教授和知名专家。参与的专家涉及课程与学科教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育评价与测量、教育政策与管理、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教育与心理测量等学科和领域。七年来专家们围绕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开展的各类研讨活动上百次。
与此同时,近2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机构的40余名海外专家,利用短期讲学、定期访学、开设研究生课程、聘任客座教授、建立共同学术研究小组等方式,热情参加到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相关研发和咨询工作,如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杰出教授、美国国家教育评价、标准与学生考试研究中心主任Eva Baker女士,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杰出教授William Schmidt,美国国家研究中心副主席Mark Schneider,法国教育部预测评估司司长Michel Quéré,国际教育成就协会主席Seamus Hegarty以及侯杰泰、张华华、罗冠中、蔡力等华人专家,为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技术的最新进展和前沿问题提供了大量的咨询。
二是研发了多学科、多领域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指标体系与工具,解决了长期以来教育质量难以量化评估的技术难题。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组织全国相关领域的专家,参照国际规范,基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材的现状,在广泛检索和收集、分析国内外有关的资料的基础上,初步拟定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指标体系。同时,经过不同层面专家的反复研讨、论证以及试点监测数据的检验,对指标体系进行了反复修订和完善。2014年初,监测中心组织研发的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语文、科学、品德、体育和艺术六个学科领域的监测指标体系经过教育部审定通过。
该套监测指标体系具有四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权威性。各个学科领域都聚集了全国最著名的专家,以团队方式开发监测标准,代表了学科各领域最高学术水平。二是科学性。每个学科领域的监测标准都经过了国家测试的数据检验,能够有效反映和区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发展层次和水平。三是可操作性。所研制的监测标准都能达到可命题的程度,能为本领域监测提供了稳定的蓝图。四是国际可比性。各领域监测标准的研制,广泛借鉴了国际经验,有意识地对照美国的“国家教育进展评估(NAEP)”、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以及国际教育评价协会的“数学和科学教育趋势调查(TIMSS)”的测试标准,做到内部的关联可比。
依据监测指标体系,监测中心组织全国专家开发了涵盖7大学科和领域的、适合我国国情、能全面测查和评估学生学习质量和发展状况的整套监测工具。该工具通过了多次预试和技术检验,能为我国开展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提供了重要的方法手段。
三是建立了全国性的多级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数据采集网络,连续8年开展了国家义务教育质量试点监测。
为确保取得客观、真实的监测数据,监测中心组织专家研制了一套规范、严密的数据采集方法,包括“全国统一时间采集教育质量监测数据”,“监测工具保密”、“参加监测学生名单当天公布”等,为监测数据质量提供了重要的机制保障。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中小学的支持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逐步形成了以教育督导系统为主,教研、考试、基教等其他系统为辅的监测数据采集队伍,并建立了“国家规划设计、省级统筹协调、县级操作执行”的数据采集网络。同时,建立了500余人规模的国家视导员队伍,全程监督指导各县监测数据采集工作,确保数据的线年以来,围绕学生数学、语文、科学学习质量和德育与体育状况,连续8年开展了国家义务教育质量试点监测。监测样本包括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700多样本县(市、区)的50万余名学生、12万余名教师和校长,能有效代表全国四、八年级学生的整体状况。所有的监测均经过科学的取样设计,保证了数据的代表性和无偏性。
结果反馈采取了“个别反馈、分级报告、互不交叉”的方式,国家级报告根据监测所发现问题的归口,分期、分批向相关负责部门呈送政策咨询报告和简报,成为中央和教育部制定教育政策的重要参考。例如,2012年11月,监测中心向教育部呈报了关于《部分地区农村小学没有英语教师、不开英语课,学生英语学习质量地域差异悬殊》的报告。教育部督导办就该问题约谈了相关省份的负责人。同时,根据监测结果发现的各地学生英语学习条件、资源差异巨大,农村学生处于不利境地的状况,监测中心向教育部提出了“改革英语教学评价制度,降低中考英语所占的分值比例,确保教育公平”、“改革英语课程方案,减少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内容,降低学习难度”等建议。教育部予以格外的重视,并在后续的中、高考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地考虑了这样一些问题和建议。
同时,监测中心的专家直接前往参与监测的样本省和样本县,以“集中解读、分散答疑”的方式来进行反馈,迄今为止,中心累计提供了600余份省、县报告报告,质量监测结果成为了地方政策调整、教育教学诊断与改进的重要依据。例如,2012年监测结果为,北京市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这引起了市教委的格外的重视。为此,市教委专门研究出台了一系列“减负”措施,并制定了严格的监督检查制度确保执行。再如,海南的监测结果反映出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海南省教育厅将这一监测结果提交给海南省政府,并促成了《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实施建议》的出台,以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支持各市(县、区)配齐教学仪器设备。
当前,地方各级教育部门对开展教育质量监测有大量需求,然而,广大的督导员、教研员、教育管理人员虽然对选拔性考试(中高考)很熟悉,但不了解质量监测的方法和技术,也不能科学利用监测结果指导教育教学改进。为此,中心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力量,通过讲座报告、网络授课、光盘宣传等方式,开展大面积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通识培训,介绍监测的理念、内涵、方法和和实施要点。迄今为止,中心已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约500个县(市、区)近9万人进行了通识培训,使得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得到了广泛认同和响应。
此外,针对地方教育质量监测的骨干人员,中心组织并且开展了一系列的专业方面技术培训,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采用先学后做、边做边学、反思改进的行动研究方式,帮助相关省市区县的有关人员提升专业能力,并支持部分有条件的省份开展省域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探索与实践。例如,监测中心为重庆市提供一对一的技术指导,并就监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随时提供咨询服务,帮助其建立起省级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并于2010年起开展省级层面的监测。监测中心还指导河北省、福建省等省对本省的国家监测数据来进行二次挖掘和分析,撰写了若干专题报告或政策咨询报告,为本省教育决策调整提供依据。
监测中心通过互访、交流、合作等方式,与来自美国NAEP和PROMS/E、法国教育部预测评估司、加拿大国家统计中心、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以及世界银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儿童基金会、欧盟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机构的专家、具有测量和评价优势学科的国际知名大学建立了长效的沟通与交流机制。
中心自成立以来,还十余次承办教育质量监测相关的国际会议,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引起了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其中,监测中心与法国教育部预测评估司协议共同举办“国际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研讨会”,隔年分别在北京、巴黎轮流举行。目前已经举办了三届,共有吸引了来自30多个国家、地区和相关国际组织的400余名国内外与会代表参加,并获得一致认可。法国教育部预测评估司司长Michel Quéré先生评价说,“中国的监测评价工作虽起步晚,但一起步就紧跟国际最新的理念、技术,发展成就令人钦佩”。中心凭借在国内教育统计与测量领域雄厚的研究实力和在国际上日益扩大的学术影响力,获得了2015年国际测量学术年会的主办权,体现了国际测量学界对中心学术地位的高度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