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提到品牌数据收集按照来源划分有三种采集方式,详细的介绍了如何以及使用什么工具采集在不同平台上的各种数据。今天将继续向大家介绍另外两种数据类型。
PII 数据是基于消费者「人」的数据,包括姓名、地址、身份证、手机号、指纹、人脸等。PII 数据往往是通过品牌内部系统结合消费者主动反馈进行收集。按照有关规定法律,PII 数据不能够直接进行商业交易,只有品牌通过自有方式来进行合法获取。
行为数据通常是基于消费「设备」的数据,包括设备 ID、位置经纬度、浏览的 URL、点击的位置、页面停留时长、安装的 APP 等。通过这一些数据可以识别到「设备」,以及设备使用者的画像,但却不知道具体使用者是谁。
使用不同的营销技术收集数据时,对于消费者的识别基于不同 ID,常用的消费者识别 ID 包括以下几种:
1)手机号,目前手机号几乎是国内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消费者识别 ID,当然,现在一个人拥有多个手机号的情况也比较多见,但目前除了运营商基本上没有企业能完成手机号的合并,基本都是按照一个手机号一个用户的逻辑进行产品设计;
2)CookieID,基于网页浏览器的消费者识别码,Cookie 基本遵循谁产生,谁使用的原则,但也有例外。比如,很多网站上的广告,添加了同一个监测公司的代码,而这个监测公司为这些网站都建立了一个共同的 Cookie,用来标识同一个消费者。消费者访问这些网站及访问时间的信息,就被记录在 Cookie 中,这样的一种情况下,Cookie 就泄露了用户的网站访问轨迹。Cookie 由于个人隐私泄露问题一直被各方诟病,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3)DeviceID,消费者移动电子设备的唯一 ID,其实这是多种设备 ID 的统称。在苹果端,为营销追踪设计的 ID 叫做 IDFA(ID for Advertisers),IDFA 允许用户将它禁用,也能重新生成一个新的 IDFA ,当 iOS 系统升级,IDFA 也会随之被更新。IDFA 可以被合规的 APP 获取,但网页中植入的 JS 代码无法获取;在安卓端,Device ID 情况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包括 IMEI(移动电子设备的国际识别码)、AndroidID 以及最近出现的类似于 IDFA 的 OAID;
4)MAC 地址,是硬件网卡的唯一码,通过线下探针和 APP 都能获取,但在 2019 年 Android Q 发布后,苹果和安卓都已经屏蔽了所有通过技术方法获取 MAC 地址的方法,因此 MAC 也正在退出营销数据的历史舞台;
5)UserID,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的 UserID,很多平台在注册会员时,会要求用户通过手机号进行实名认证,但这一些平台在对外提供的数据中,都不包括手机号,这样就通过 UserID 和外部数据源进行隔离,形成了一个个「围城花园」。微信的 OpenID 也是一种平台 UserID,只不过他的开放性较好,是数据围城上的通风口,因此许多企业才会选择在微信生态建立私域;
6)FaceID,通过线下部署 AI 摄像头,识别消费者人脸后生成唯一 FaceID,今天的 AI 技术对人脸识别的准确率已经高于 99.99%,但因为数据合规要求,FaceID 并没有作为识别 ID 在营销中使用;但也许若干年后,人脸、虹膜、指纹这些生物 ID 在解决了数据合规的基础上,可以替代所有的其他 ID,成为营销数据中的唯一识别 ID。
品牌可收集的数据基本来源于以上几个维度,包括前沿的、流行的、没落的、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对于品牌方而言,具体使用哪些数据,要根据品牌真实的情况对症下药。
作为国内专业的全域数字化营销运营平台,Whale 帷幄通过人工智能 (AI), 大规模物联网络 (IoT) 和数据模型 (Data) 的关键技术创新,为面向未来的零售品牌提供数据驱动、协作优先、简单易部署的品牌全域营销解决方案,旨在赋能零售品牌可持续化的精细运营与精益增长,打通 MarTech「最后一公里」。
目前 Whale 帷幄服务体系已广泛覆盖餐饮、美妆护肤、时尚鞋服、轻奢珠宝、数码电器、餐饮茶饮、商超便利、汽车服务、医药健康等行业。已积累标杆客户如联合利华、屈臣氏、西贝、美的、泡泡玛特、蔚来汽车、家乐福等 300 余家行业 Top 品牌。公司于2017年成立于杭州,并在上海、深圳、北京设有办公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