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4年起就开始从事医疗大数据开发的医号线,在前期的探索中也走过一些弯路,比如最初医号线想利用互联网方式收集C端患者数据。但很快发现,早期从C端出发切入医疗领域的这条路并不好实现。医号线认为,从医院下手才是医疗大数据行业的正确姿势。
近年来,医疗大数据这一概念异常火热,前有美国的Flatiron获得医药巨头罗氏的1.75亿美元C轮融资,而国内也有博识医疗云、零氪、思派网络、新屿科技等在医疗大数据行业发力。
从市场情况去看,目前大部分医疗大数据企业都在深耕科研方向,帮助临床医生提升科研工作的效率,其中以肿瘤领域最为集中。而医号线认为,医疗大数据的使用场景不单单是为医生提供科研支持,还有更多的价值等待挖掘。
现阶段,医疗大数据除了医院内部的患者诊疗数据外,还有院外患者的随访数据、真实环境中的健康数据、以及网络公开数据、第三方医疗咨询机构的数据等等。医号线将这些多维度的数据采集起来,一方面能够满足医生们的科研需求、药企的新药研发需求,还可以让医院了解到更多的医院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为药企、医疗器械公司可以提供市场决策上的支持。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慢病患者常常固定在一家医院看病拿药,如果半途患者流失,那么是什么问题导致的,这是医院在经营层面会关心的问题,也是通过院外患者的数据收集能了解和分析的。”医号线CTO杨帆解释说:“这些与经营相关的问题比单一维度的解决医生科研需求,更容易让医院付费。此外,根据患者用药效果、医生反馈等等数据分析,制定药品的市场经营销售的策略,也是医药公司的商业需求。”
不过,从数据应用反推前面的数据采集与数据处理环节,还有不少技术问题是需要解决。杨帆介绍,目前很多公司在前端的数据采集上采用的是人工录入的方式,成本高,数据处理层面效率偏低。
医号线提供的是智能化手段,在院内为医院提供了智能化医生工作站Smart CR,给出软硬件结合的整体解决方案。通过医号线的智能盒子和数据扫描仪,能够迅速采集医院的纸质病历数据和电子病历数据,通过数据校验和源数据管理的方式,将这些非结构化数据来进行快速的结构化处理,根据医生的需求生成电子表单和自动化分数据分析,保证所采集的数据定义清晰,质量稳定,节省大量的人力成本,提升效率。
在院外,能够最终靠对接医院的微信公众号,采集院外患者数据,并打通患者社区等公开平台数据和第三方医疗咨询公司的数据,整合多维度的数据分析,构建综合的患者数据库。
在盈利模式上,目前医号线主要是通过整体的平台系统使用收费,根据数据采集点不同,初始的收费标准在十几万到几十万不等,后期按年收取服务费用。未来,可能还将推出开放的系统平台,向医生个人、医院、医疗企业等不同主体进行服务收费。除此以外还有面向企业端的数据库调用收费等。
据了解,目前医号线%以上是三级医院,服务的医生超过1万名;合作的药企在10家左右。
随着应用领域的不断深入与增加,有分析认为,我国健康医疗大数据行业市场规模将会实现迅速增加,预计到2020年我国健康医疗大数据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破800亿元。大数据技术在健康医疗行业的应用目前大多分布在在优化传统医疗、助力医疗行业市场营销以及收益管理等方面,未来将会向临床数据对比、药品研发、临床决策支持等方向发展。
杨帆表示,从长远来看,医号线也有一定可能会向临床决策支持、精准治疗方向发展,但现阶段还是要首先完成医疗大数据的累积和清洗,待到政策开放、市场时机成熟时再向更深层面拓展。
据了解,目前医号线人左右。创始人有八年医疗产品临床开发经验,曾为诺华全球DSM团队首位中国成员,负责抗肿瘤药的全球开发策略制定;CTO杨帆有多年大数据处理、BI、AI应用设计、开发经验,参与过数十家医药、医疗机构的数据化系统或大数据平台的建设;CBO 有十余年世界500强医疗企业市场营销、团队管理经验。
此前,医号线已经获得了了赢贝(贝壳社)和金山安全的天使轮投资。目前正在进行A轮融资。
本文由「zi跃」原创出品, 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必究。
午餐十二点,看最热早期项目,最新创投新闻。 下午茶四点,了解海外创投,值得一读的创投文章。 晚安十点,回顾一天最热项目TOP3,最受投资人关注TOP早期项目。
分析师表示,转向电动汽车的过程需要数年才能完成,但是如果出现重大转折点,比如电动汽车成本大幅度降低,那么这个转变趋势就会加快。